2014年1月10日星期五

徘徊的幽灵

章立凡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

2014年一个雾霾的冬日清晨,一个幽灵穿越位于北京市中心的陵寝,在中国上空徘徊。他生前对自身的历史地位极为焦虑,迫切地想知道人们如何评价自己。

他所参与创建的党仍在执政,他的头像依然悬挂在天安门城楼,广场上五星红旗照样朝升暮降,参观他遗体的人流络绎不绝。长期为失眠所苦的他,生前曾率 领群臣在一份自愿实行火葬的文件上签名,死后却无法入土安眠,被封存在冰冷的水晶棺内,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旅游景观,长期忍受骚扰至今。自从走上神坛后他便 不再摸钞票,理由是“那东西很脏”;如今他的头像印在从一元到百元的钞票上,每天被无数只脏手摸来摸去,成为国人膜拜并咒骂的流通工具。他生前利用并折腾 所有的人,现在全国人民用同样的方式回报他。

一切变化源自三十七年前那个中秋月圆之夜:伟大领袖尸骨未寒,一场宫廷政变悄然袭来,令他的妻子、侄儿及其盟友成为阶下囚;“打不倒的矮个子”随即 重返政坛,成为中国最有权势的人物。邓小平迅速抛弃了“阶级斗争为纲”的治国方略,将东方大国引上改革开放之路;并以党内决议的方式,彻底否定了毛所发动 的“文化大革命”。这一历史结论,成为日后试图为毛翻案者难以撼动的障碍。

考虑到本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,邓小平对毛泽东的功过作了“三七开”的评价,并宣布历史问题“宜粗不宜细”。整个80年代,“非毛化”一直在静悄悄进 行,没有爆发激烈的争论。朝野间都希望走出毛时代的阴影,并达成了改革开放的共识。光环褪去之后,毛成为一个时代符号,静静地躺在纪念堂里接受参拜,人们 的心情半是好奇,半是敬畏。作为长期洗脑的后遗症,对毛的信仰日渐世俗化,他被民间奉为一尊气场很大的神祗,如此而已。

如果政治改革没有被1989年的重大政治事件所阻断,继续与经济改革齐头并进并使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受益,对于毛的争论不可能像今天这样激烈。他可能 像老对手蒋中正那样,仅仅作为一位历史人物,接受奉祀荣典并任人评说。问题恰恰在于,邓小平启动的改革,仅仅摒弃了毛氏阶级斗争路线,带领中国走出了苏联 式计划经济,却没能走出斯大林主义,也不可能舍弃毛所建立的一党执政体制。

政治体制改革停滞的恶果,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日见凸显:不受监督的公权力造成了体制内普遍的腐败,以往的腐败仅限于毛泽东及权力圈内的高官,如今当 上村长就能成为一个土皇帝;以改革的名义产生的社会分配不公,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,一些权利受到侵害的边缘化人群,由于资讯有限,开始怀念绝对平均主义的 毛泽东时代,成为拥毛派的分母,毛泽东的幽灵重返人间。

只有在失衡的社会中,民粹主义、民族主义才会有市场。高举毛像的反日游行、砸日系车宣泄的仇富情绪,与义和团的“扶清灭洋”口号异曲同工。符号化的 毛泽东,已经成为部分弱势群体合法表达对社会不满的工具。毛粉们看到“文革”中批斗、抄家的影像很是兴奋,希望官员和富豪也遭受同样的惩罚;和土改前的农 民一样,更有人企盼出现一位毛版魅力型领袖,率领他们砸烂旧世界,来一次社会财富再分配。个别政治野心家和投机者,恰恰利用了这种情绪,成为毛左派系的首领。

只有在失控的体制内,威权主义、国家主义才会有需求。符号化的毛泽东,同样可以成为当政者维稳的工具。中共政治家族的“红二代”们,往往既是毛时代 政治迫害的受害者,又是毛所创体制的受益者。身为革命党人的后代,执政后最担心的就是“革命”和“共产”。他们对教主怀有复杂的感情,既担心否定毛会使政 权失去合法性,又担心毛派壮大对体制造成威胁。他们希望借鉴毛式铁腕和语境挽救政权危机:利用民粹主义增进政权向心力,利用国家主义转移国内矛盾,利用反 腐败名义整肃异己派系,集中权力一统江山。

马克思曰:“一切死亡先辈的传统,好像梦一般,笼罩着活人的头脑……他们怯懦地运用魔法,求助于过去的亡灵,借用他们的名字、战斗口号和服装,以便 穿着这种古代的神圣服装,说着这种借用的语言,来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。”今年有两位重要人物的官方纪念活动:第一位既是毛时代的元老,又是改革开放时代 的先驱,前后三十年的合法性通过血统一并继承;第二位是毛泽东本人,一百二十年来的神性通过代际禅让接力加持。民间与官方都有召唤亡灵的冲动,相互利用而 诉求各异,但不会有人蠢到甘愿倒退回毛时代。

“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”,“他是人民大救星”?无论从人类文明史、世界史或中国史的角度,造成大饥荒和“文化大革命”灾难的毛泽东,都是人民的大 灾星和执政党的负资产。当今中国的所有经济成就,都是摆脱了毛泽东路线的结果;当今中国的所有体制问题,都与毛泽东的基因有关。“两个三十年互不否定”的 舆论导向,从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。屏蔽毛时代的历史,禁止自由评说,才是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。

送走毛泽东的幽灵,让他的遗体入土为安,中国梦才不会成为噩梦。

2013年12月25日 风雨读书楼
FT中文网 2013年12月26日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